2012年1月31日 星期二

以進為退,打造第三段人生 ! <遠見 2012/01專題-2>

少子化、高齡化、經濟衰退,正加速改變國人退休觀。英國管理學者查爾斯.韓第說,求學、工作是人生的第一、第二階段,接下來的退休生活是第三段人生。如何發展自己的第三段人生,過一個心靈富足又財務富裕的退休生活?

如果你家有退休族,他們的境遇如何?

2012年,對世界各國而言,是十分關鍵的一年。因為從這一年開始,所謂的戰後嬰兒潮,正式邁入多國認定的65歲法定退休年齡。日本稱2012年為退休元年。

在台灣,這股退休潮,正好迎上人口老化、少子化與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多重風暴,會產生什麼衝擊呢? 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人口已占總人口數的11%,甚至經建會預估,到2060年,台灣高齡化的程度將是世界第一,成為世界「最老」的國家。


泰德.費雪曼(Ted Fishman)在天下文化出版的新書《當世界又老又窮》(Shock of Grey)指出,台灣跟日本、義大利、西班牙及韓國,構成世界上最老的國家群。

當高齡化趨勢將至,台灣的政府、社會、企業到個人,準備好應變了嗎?恐怕答案是否定的。先看看以下三組人物的故事: 2011年12月13日,在台北市工作的何先生,56歲,兩個孩子還在讀國中、國小,晚上8點坐捷運要回家,因近來工作有點煩,心神恍惚,原本該搭新店線的他,錯搭上頂溪線。何先生嘀嘀咕咕在頂溪站下車到站台對面,等著坐回去。

就在此時,他突然聽到右側傳來巨大的「咚」一聲,猛一轉頭,他張大嘴巴嚇得說不出話來。一位離他一個車廂距離外的中年男子跳下了捷運軌道,躺在軌道上,站台上多位同時目睹這一驚人場景的女生尖叫起來。 列車完全來不及煞車,就這麼直接壓過他的身子,何先生清楚聽到骨頭碎裂的聲音,但他閉上眼睛,根本不敢看。

後來何先生隔天才從媒體得知,跳軌的男子姓稽,51歲,因工作不順意圖輕生,但最後一刻改變了主意,列車將他的手腳壓成粉碎,被送到台大醫院急救,撿回一條命。

中高齡失業、低度就業,是台灣嚴肅社會議題

近幾年來全球不景氣、加上老化,許多國家已著手延後退休年齡,並加強中高齡就業。然而,2010年,台灣45歲~64歲的勞動參與率只有60%,不僅是亞洲四小龍中的最低,放眼全球也是屬於低的,只有歐洲少數高福利國家可堪比擬。

這暴露兩個現象。一個是有能力的人可能太早退休了。第二是,有些中高齡很需要工作,卻被迫失業。 根據勞保局的資料,台灣平均勞保退休年齡這十年來維持在55歲附近。比美國、日本都早了五年以上。

第二個故事,是年紀在60到70歲間的美國永備(Union Carbide,後併入陶氏化學公司)前總經理許川海及前奇異新加坡總經理唐開禾,他們均從光鮮亮麗的職場退休。但也都感歎,一生累積的專業,很難繼續有用武之地。

許川海60歲退休後,十年來共寫了六本書,包括《創造利潤》《一位父親的忠告》。退休後他大量寫書、在網路上PO文章,一天掛在網路上五、六個鐘頭,期待被注意到。但他希望擔任顧問工作,的確機會很少,感到有才難伸。 唐開禾算幸運一點的,他做到70歲才從美商創鍵(Keytronic)總經理位置退休,工程出身的他是電器方面的專家,之前曾有一家英商開出百萬英鎊的條件,請他畫某產品的電路設計圖。現在退休後,一身的功夫只能拿來幫親朋好友修各種電器,例如洗碗機和吸塵器。

當台灣愈來愈少子化,勞動力鐵定愈少,應該開始培養善用銀髮力的新環境。但是現實是,直到目前為止,許多職場上的高階白領退休了,就很難再找到貢獻的舞台。

第三個故事是,台灣銀髮族協會的900位會員。協會幫銀髮族把日子排得很豐富,12月的安排是這樣的:週一、樂活講座;週二、電影沙龍;週五、快樂鐵馬行。除了固定的活動之外,還有七個場次親山健行,從忘憂谷、筆架山一直玩到新店碧潭。真是歡樂無比!

一天下午舉行會員大會,晚上有表演活動,晚餐提供免費便當,當天溫度只有攝氏13度,大會估算頂多來400人,沒想到500多人到場,便當都不夠吃。晚上表演活動有布袋戲、毛巾操,還有佛朗明哥舞,16位平均年齡70歲的阿媽,穿著低胸露背火紅舞衣,手握扇子搖擺起來。台下對著台上跳舞的奶奶大喊:「阿嬤、阿嬤」聲,此起彼落。

「老人就是要有活力,」幾位幹部開心的在台下擊掌。銀髮族協會立意良善,不僅提供平台給退休人士參與,也積極代表他們與政府溝通長期照顧等權利。然而,就是比較少安排銀髮族做點對社會仍有貢獻的志工等工作。在他們的觀念裡,老人休閒快樂似乎比較重要。

以上三個故事,分別代表準退休族、退休前期及高齡人口的處境。他們的處境,彰顯台灣集體對老齡化社會來臨,可能還是不夠重視。

退休是多出來的好日子,只有瘋子才不好好利用

三個故事外,再來看看三組數字:第一組數字,是少子化情形。2010年,台灣的婦女生育率降到0.895,世界最低,這會讓台灣年輕勞動力補充不足。根據經建會最新預估,台灣工作年齡人口(15歲~64歲)在2017年將占總人口量的74%,達到史上最高峰,此後一路下滑;至2060年將跌到49%,正式跌破五成關卡。

也就是在2017年,台灣正式從高齡化社會邁向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14%),從2025年「再升一級」,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人口占21%)。 第二組數字,是中高齡勞動參與率的超低水準。根據勞委會資料,台灣45至64歲的勞動參與率,四小龍最低,也遠低於先進國家。以60歲~64歲年齡組來看,台灣勞參率只有32%,低於韓國(56%)、日本(61%)、美國(55%),但稍高於快要破產的義大利(21%)和法國(19%)。 第三組數字,是退休年齡過早。根據勞委會的資料,男性實際退休年齡,韓國、日本、冰島都是70歲,瑞典、美國是66歲,台灣以61歲和快破產的希臘(62歲)、義大利(61歲)列為同一等級,比一般主要國家早五至十年。

三個故事,三組數字,對台灣發出什麼警訊?最糟的狀況是人均GDP停滯。「像日本一樣,」研究高齡社會的台灣經濟研究院主任莊朝榮表示,等工作人口開始減少,人均GDP就很難再成長。

「最糟的推估,是台灣經濟發展到人均GDP3萬美元就會停了,」莊朝榮預言,大約再十多年就會發生。日本人均GDP已連續六年在420萬~439萬日圓間徘徊。 另一方面,依賴政府福利支出的人口則大幅增加,可能拖垮財政。歐洲目前幾個財政出問題的國家都是前車之鑑。

公共設施欠缺對高齡人口的體貼

公共設施就更別提了。曾擔任民進黨社福政策顧問的台大社會工作系教授林萬億表示,他曾經和當時的行政院長蘇貞昌提到公共場合對於高齡人口大多不友善的狀況。

蘇貞昌心有所感的回應,有天他從台北市金華街的院長官邸想推坐輪椅的母親到附近的大安森林公園散步,沒想到人行道是斜的,他母親帶的心律調節器因傾斜而不規律,因此受到驚嚇。

這一段路讓他理解到,台灣的硬體環境多麼欠缺對高齡人口的體貼。 此外,雖然說台灣還保有儒家敬老尊賢的禮節,例如在捷運上會讓坐,但社會對中高齡人口不同程度的漠視,好像已是集體「不能說的祕密」。

台灣第一家中高齡用品連鎖店「樂齡網」,47歲的總經理張慶光之前在惠普工作,因父親常常買不到各種需要的生活用品,例如專用鞋子、枴杖、便利拖車等,赫然發現中高齡商品市場沒有人經營,因此在2007年創業,剛開始跑遍全台灣也找不到合適的產品來賣。

「我很納悶,台灣不是製造王國嗎?但廠商表示,產品都做外銷,」張慶光初期先拿80多樣商品勉強開張。 第一家店開在台北,大受歡迎,陸續於台南、高雄共開五家店。

「台灣50歲以上的人口有600萬,竟沒有專門為這些年齡層的人設計的店,」張慶光說,到現在,「樂齡網」仍然是台灣唯一的一家。 企業歧視中高齡就業,是不能說的祕密 中高齡的就業歧視,則是企業「拒絕承認的祕密」。104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指出,2011年12月,104資料庫中有1.2萬筆45歲~54 歲工作者的求職履歷表,三年來成長一倍多。根據「就業歧視法」,104這些資料不會公開求職者的年齡,但企業萬一覺得可以面談,一打電話知道對方年齡,多半就沒有下文。

林萬億教授則認為,目前職場多半是為青壯人口設計,例如標示字太小,未能體貼高齡人口彈性工時等需求。他另外也建議,為了避免排擠年輕人工作機會,應該發展中高齡彈性工作方式,以階梯式調整。

尤其對退休人士口中的「小班生」,工作機會實在應該更開放。退休人士對彼此暱稱:60多歲叫「小班」,70多歲叫「中班」,80多歲叫「大班」。除了政府、社會、企業應該好好面對退休潮,重新設計制度,每一個個人,又何嘗不需要準備好自己?

全民應建立正確退休觀念

建立符合國際與未來思潮的正確退休觀,已經成為一個必要的新公民運動。早在多年前《遠見》專訪英國管理學者查爾斯.韓第(Charles Handy)時,他就指出:「現在人的一生應該可以活到85歲。65歲退休後幾乎還有整整20年歲月可以用來發展第三段人生。所以必須在前兩段人生中,做好準備面對第三段人生。」

韓第在《你拿什麼定義自己?》一書中提到,他的前東家殼牌公司曾告訴他,殼牌大多數的主管在退休後18個月內死亡,因為對他們來說,殼牌的日子結束之後,再也沒有eudaimonia(幸福)。但韓第企圖扭轉這個觀念。

「退休是多出來的好日子,只有瘋子才不好好利用,」他不是鼓勵退休族沉溺於吃喝玩樂,而是應該創造自己,他更從許多退休朋友身上學到,「一旦停止學習,還不如乾脆停止呼吸。」

台灣也有這樣的實踐者。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罹患癌症、大病初癒,退休後決定到花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要用人生最後的剩餘價值,做一點事。

在台灣常看到許多退休人士,終日無所是事者多,除了打打太極拳、爬爬山,找不到有意義的事情來做。「出門無處去,要死沒勇氣,只好活下去,」甚至成為不少退休族調侃自己的順口溜。 日本不少男性退休後,全天在家裡頤指氣使,讓原本白天還享有自由的老婆快抓狂,最後可悲的贏得「大型垃圾」的封號。

嬰兒潮世代,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在和平盛世裡出生,最富有、最有能力、最健康長壽、也知識水準最高的退休族群。接下來,台灣每年要「誕生」20萬~30萬這樣的族群。 早晚有一天,「來應徵工作的人,每兩個就有一個超過45歲,」台大國發所教授辛炳隆以帶有莎士比亞悲喜劇情調的幽默說:「台灣很快滿街都是中高齡人口,到時候他們成為社會的主流。」 那一天,可能將比你我想像中更早來臨。

§ 延伸閱讀 §
  《 永不退休,工作就是人生馬拉松 ! <遠見 2012/01專題-1>
--------------------------------------------
※ 摘自《遠見雜誌》2012年1月號 【文/彭漣漪】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68256

永不退休,工作就是人生馬拉松 ! <遠見 2012/01專題-1>


要像王永慶、張忠謀等創業家,一個專業工作做到底;還是像專業人士、上班族,從一個工作退休後,再開啟第三人生的新專業。永不退休已是時下最熱門的全球大趨勢。

不知從何時開始,愈來愈多人一聽到「退休」二個字,竟像是躲瘟疫般,避之唯恐不及。


這次《遠見》記者千方百計找到演藝圈教母級的主持人,和家喻戶曉的資深電視節目製作人,得知受訪主題是討論如何準備退休時,兩人立刻請助理回絕,「她(他)沒有興趣談這個主題。」
再拜訪50多歲、照理應該已有退休規劃的上市公司CEO時,有好幾位笑著搖頭說:「只要提這兩個字,隔天股價可是會應聲腰斬的,這可不是開玩笑的。」


創辦人怕影響企業營運,那專業經理人總可以談退休規劃了吧!「別害我了,我可不想在還沒領到退休金前,就先被老闆掃地出門,」一位外商金融業高階主管在電話那頭說。

現年54歲的陳玲玲,曾任職麥肯、智威湯遜、聯廣、DDB、聯旭等國際廣告公司,兩年前才創立晶晶晶廣告公司,雖然做了近30年廣告創意,仍然充滿熱情,一聽到記者問她有什麼退休規劃時,她驚忙回應:「我兩年前才創業,怎麼會跟我談退休?」

不可否認,有些人受到經濟衰退的影響,因為沒有足夠經濟能力,只能延後退休。但隨著現代人長壽、健康管理愈來愈好,已有愈來愈多人樂在工作、根本沒有退休打算。

永不退休運動已在全球展開 「現在流行永不退休」

陳玲玲觀察,看到王永慶一生工作到90多歲去世、今年80歲的張忠謀還擔負帶領台積電的重責大任,她身邊已經有很多朋友放話:「活到老、做到老。」

巴克萊(Barclays)財富管理公司去年公布的一份報告,印證了永不退休已是趨勢。 報告顯示,美國65歲高收入的受訪者有一半表示,他們將永遠從事商業或某種專業工作,堪稱是「永不退休者」(nevertirees)。

報告上寫著:「許多富有的人將永遠不會停止工作,即使他們沒有經濟上的理由需要這樣做。」

報告分析,逐漸進入退休年齡的嬰兒潮世代,是有史以來最有錢的銀髮族,拜醫療及生物科技的發展,以及運動養生觀念普及,不但體力不輸年輕人,外表看起來也比前一代老人更年輕,絕對有本錢工作直到老死。

專為50歲以上的準退休族服務的樂齡網總經理張慶光指出,這群人現正在發起一個「永不退休運動」,他們不需要年輕人照顧,生活可以自理,還能對社會做出一番貢獻。

「休,是一種自在而享受的過程,」資深廣告人陳玲玲重新定義退休的「休」字。她發現,很多人不願退休的原因是,太熱愛工作,既然工作讓他們樂在其中,又何必非得選擇像釣魚、散步、下棋、騎單車或太極拳等退休制式行為不可呢?「那就繼續做吧!」

對於嬰兒潮世代來說,退休還有另一種意思,就是暫時從職場上退下來休息,但絕非永遠的退役,一旦休息夠了,就可展開第三人生。

暫時從職場退下休息,可提早啟動新生活

2011年6月,政大歷史系教授帶隊絲路行的報名截止日當天,早上7點鐘,當時擔任惠普企業服務事業群總經理王宏任,猶豫掙扎著要不要報名,他和在大學擔任教職的太太站在電腦前打賭,「如果你敢辭職的話,我幫你付絲路團的費用,」太太一副贏定了的表情,等著看著王宏任接下來的反應。

過去12年,王宏任在前東家岱凱系統擔任總經理期間,累積了260天的年假,更精準地說,從他退伍第二天到2011年6月為止,26年來,他很少長時間休假。

他的工作領域,遊走於全球各大科技公司的業務行銷、客戶服務、財務規劃跟人力資源,12年的總經理,打破了台灣外商科技公司總經理平均壽命兩到三年的宿命,成為台灣外商科技總經理在位最久的一位。

2011年4月,王宏任坐上人人稱羨的惠普企業服務事業群總經理大位。 上任那天,當祕書把新申請的筆記型電腦放到他桌上,他當下感觸甚深,「20年來沒有什麼改變,Notebook還是Notebook……,」他開始思考,連電腦都必須Reset,人為什麼不能重新開機?「過去我試著為退休找一個理由,但現在是問自己,為什麼不能退下來休息?」

王宏任終究還是按下了傳送鍵,只是在惠普服務的時間還不到四個月。 他決定給自己一年的時間休年假,這是他26年來第一次沒有薪水可領的日子。從那一刻起,不再有祕書,他開始安排自己的生活。他去了絲路、北疆,還有新竹縣的司馬庫斯等地,又重拾他年輕時的最愛:攝影,臉書上滿滿全是他的作品,也養了一隻紅貴賓名叫「小三」。

接下來,他將啟程去黃山,2012年2月準備去南美五國和阿根廷小島35天,還有德國、南義、南疆等地,甚至計畫到花東教小朋友們拍照。

「退下來第一個月,就知道休息一年根本不夠,」剛滿50歲、身形高瘦的王宏任笑著說,這是他「第一次」退休,休息過後他有創業的打算。「如果我提早退下來休息,那麼下半生是不是比別人提早重新啟動?」他認為這樣很不錯。

只要做好規劃,人生是永不退休的

台大國際企業學系兼任助理教授暨杭特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嘉利,也完全不認同退休這回事,「只要做好人生規劃,人生是永不退休的。」

在考上第一屆台大EMBA前,個子小、蓄著俐落短髮的徐嘉利,曾待過IBM十年、台灣應材三年,當了博士班全職生後,就毅然決然辭了工作。

剛從日本那霸跑馬拉松回來的徐嘉利,現在過著充實的第三人生。在台大教書、和朋友合開獵人頭公司,又保有部分自由時間,過得十分充實。

從前年開始,她以前在IBM的同事,陸續臨屆退休年限,紛紛打電話給她尋求協助,「我不知道退休以後要做什麼?」徐嘉利通常會勸他們,「除非公司要你走,否則不要隨便退休,」她分析,很多人被工作奴役了25年,一旦失去工作,將不知道該如何生活下去,生活反而比退休前更糟。

徐嘉利現在除了工作,有時候參加扶輪社活動,或是找有興趣的課程進修,要不然在家備課,只要有空檔,就和朋友聚會,不是每個月第三個星期三,和大學同學一起爬山健行,或每半年和國中同學約吃飯,就是和EMBA的次級團體聚會。

在英國念大學的大女兒,怕徐嘉利生日一個人孤單,越洋找了幾個台灣同學代替她陪媽媽過生日,沒想到同學們苦等一整天,不知情的徐嘉利竟忙到晚上12點才進門,「怎麼可能沒事做?可做的事多著呢!」

辦空巢趴,活出不退休人生

2011年11月11日晚上,現年50歲的徐嘉利,召集台大EMBA學弟妹,在忠孝東路四段的一家音樂餐廳,開了一場前所未有的「空巢趴」。

主要原因是,小女兒2011年9月也跟著姐姐到英國念高中,徐嘉利想藉空巢趴向朋友們宣告正式邁入空巢期。 「未來她們再回巢的機會很低,可能畢了業就直接在國外工作,到了一定年紀,就結婚了,」徐嘉利悠哉地說。

那一天,平時就以蒐集帽子為樂的主人徐嘉利規定,每個人必須戴帽子,當作入場券,最特別的是,她剛從美國回台的大學同學,請太太在一頂棒球帽上,親手縫製了一個鳥巢,還有兩隻飛出去的藍色小鳥。

一進門,每個人必須和徐嘉利拍張拍立得,貼在以法文寫著「如此美好,這就是人生」的看板上,上面有人感動留言:「空巢不怕,有我陪妳。」原本只能容納50人的空間,硬擠進了超過70人,喝點小酒,聆聽爵士樂,事後甚至還有當天有事沒到的朋友,央求徐嘉利「安可」再辦一場。

「很多人期待,能夠在退休後過自己的人生,那是因為他在退休前過的生活,就是沒有人生的人生,」未來想要安排同學辦一場音樂會的徐嘉利,將繼續過著沒有退休的人生。

你打算永不退休?還是希望擁有第三人生?現在起就該開始準備了。

§ 延伸閱讀 §
  《 以進為退,打造第三段人生 ! <遠見 2012/01專題-2>
----------------------------------------------
※ 摘自《遠見雜誌》2012年1月號 【文/王一芝】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228&f_ART_ID=368262

那些工作 為何回不來了?

美國總統歐巴馬一年前曾邀集矽谷的幾位大老闆餐敘,座上賓包括蘋果的賈伯斯和臉書的祖克柏。歐巴馬問賈伯斯,如何讓iPhones在美國生產。賈伯斯明確回答:「這些工作是回不來了。」

紐約時報以專題系列報導美國產業外移和中產階級空洞化的問題,分析為何蘋果和其他消費電子產品業者都不要「美國製造」了。換言之,中國大陸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中國大陸的中階工程師比美國多,且擁有完整的生產鏈。要一千個橡膠墊片?工廠就在隔壁。要一百萬個螺絲?工廠在一個路口外。中國大陸的工資不再像以前那麼廉價,生產效率反而是更大的優勢。

賈伯斯在iPhone上市的一個月前決定將螢幕由塑膠材質換成玻璃。材料在午夜送抵時,富士康在大陸的一間工廠立刻叫醒8千名員工,以每天1萬支的速率連續組裝了96小時。蘋果原先預估要花九個月才能找齊8700位合格的工程師監督iPhone的生產;在大陸,只用了15天。

美國政府要怎麼做才能讓工作回流?在矽谷的晚宴上,幾位巨頭建議歐巴馬提供企業海外獲利的租稅減免,讓企業願意將資金匯回美國,創造就業。就蘋果來說,大概可以省下82億美元。賈伯斯也告訴歐巴馬,如果政府能幫忙培訓新一代的工程師,蘋果可以將一些需要更多技術的工作移回美國。

------------------------
※ 摘自 2012.01.31 【聯合報╱張佑生╱觀天下專欄】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868921.shtml

製造業外移…美中產階級淪落

紐約時報報導,蘋果公司去年售出7000萬支iPhone、3000萬台iPad和5900萬件其他產品,但全非「美國製」。製造業工作的大規模外移或消失,具體而微說明了牛津字典2011年選出的代表字:「窘迫的中產階級」。

紐時以曾任職蘋果公司的工程師薩拉戈札為例,詳細報導20年來美國中產階級的淪落。

薩拉戈札大學畢業,1995年32歲時進入加州糜鹿林市的蘋果製造廠擔任工程師,他志得意滿,年薪5萬美元。

但當時,電子工業的劇變已悄悄上演,在加州製造一台價值1500美元的電腦,不含材料的費用是22美元,在新加坡是6美元,在台灣是4.85美元。

不久後,薩拉戈札的工作增加為每天12小時,連周六都要上班。2002年,他遭蘋果解雇。當了幾個月高中教師後,他想再回科技業,但蘋果已把糜鹿市工廠變成電話客服中心。

薩拉戈札後來屈就一家專為蘋果檢修iPhone和iPad的電子工廠,擔任臨時雇員,時薪10美元,沒有任何福利。

2005年以後,蘋果產品紅不讓,股價從每股45美元漲到427美元,最大的受益者是高階經理人,一個個坐擁高薪。但這家超級賺的公司,雇用了多少美國人?蘋果目前在美雇用4萬3000人、海外2萬人;另有70萬人受雇於亞洲和歐洲的蘋果代工廠。

與1950年代執美國產業牛耳的通用汽車相較,當年通用雇用40萬名美國人。即使是1980年代的奇異,也曾雇用數十萬名美國員工。曾任美國勞工部首席經濟學家的貝西.史帝文生說,過去那種即使不賺錢也自覺有義務支援勞工的公司已消失,如今,獲利和效率才是王道。

蘋果公司主管說,世界已變,不能僅用雇用多少員工來衡量其對國家的貢獻,一名蘋果主管說:「我們沒有義務要解決美國的問題。我們唯一義務是製作出最佳產品。」

展望未來,美國企業是否能藉由創新,再造千百萬個新工作?業界和學界的看法都是不確定。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卡茲認為,新的中產階級工作最後還是會出現,但現在40多歲的這一代,屆時可能缺乏必備的技能,再也找不到回歸中產階級之路。

------------------------
※ 摘自 2012.01.31 【聯合報╱馮克芸╱編譯報導】
    http://udn.com/NEWS/WORLD/WOR6/6868922.shtml

駕馭「專案外包」的野馬

「外包」(Outsourcing)的乙方,就像一匹精力充沛的野馬,動能十足、日行千里;但如果無法駕馭,專案就可能被牠重摔落地、甚至被踩得體無完膚。本文彙整駕馭「專案外包」野馬、協助我們朝專案目標邁進的建議作法。


有經驗的專案經理都知道:當我們公司(或組織)無法完成專案的部分工作、或委由別人來做較合算時,「外包」成了好的選項。良好的外包,不但分散了我們專案的風險,有時還縮短了我們的時程,最終成就了我們的專案。然而,「外包」卻也同時充滿了風險,以美國波音公司的新機種─夢幻客機787 Dreamliner開發專案為例,整個開發過程並不算順利,去(100)年10月該機投入營運時,已較原訂時程延後3年、更可怕的是:預算超支120億美元!造成此窘境之最重要原因,經過專家分析,即出在「外包」。該專案在外包過程中,不但問題叢生,最後還得再砸下5.8億美元,用來收購部分供應商,以確保787 Dreamliner日後之零組件供應無虞。

ESI International調查:全球只有40%的組織對其專案的「外包」訂定風險管理策略與回應計畫,而且是在對整體專案風險評估後才採取此動作,顯見大部分之專案從業者,低估了外包所帶來之風險。而這些風險固然存在大型專案中,也存在密密麻麻的小型專案裏面。


究竟如何才能規避或降低外包的風險、也就是如何駕馭「專案外包」的野馬呢?以下是美國專案管理學會專家們的建議:


1.透徹瞭解外包工作需求

甲乙雙方都需透徹瞭解外包工作需求。乙方未能100%瞭解外包工作需求,往往衍生出不可收拾之問題。甲方在正式簽約前,應備妥明確的需求文件,請乙方詳細研究,並預留足夠時間,提出其相關問題與建議。乙方負責人應該親自赴甲方,拜訪書寫需求文件的每個當事人,針對每個元件深入瞭解甲方開出該需求之理由,同時提出乙方建議。之所以要如此慎重,固然要使乙方確實 “Do the right things”,同時也要讓甲方能再次審慎考慮:所提出之需求是否有必要?是否合理?很多的情況,甲方是在不夠嚴謹狀況下,以片段思考所「拼湊」出來的需求。


2.落實構型管理

Dreamliner專案外包面臨之嚴重問題之一,是供應商所設計之諸多元件無法安裝,造成此現象之原因為:構型文件之管理未落實。供應商所獲得之規範與其他設計文件,與甲方所控管者不符。


3.策略性考量供應商數量與其所在地區

供應商數量多寡是見仁見智的問題。減少供應商數量,雖然可以精簡甲方之履約管理資源,也往往可以獲得乙方在價格上之優惠,但也附帶了不小風險。考慮重點在於:千萬別將太多工作集中在相同地區之供應商,想想看:供應商所在地發生恐怖攻擊、水災、地震時,如果我們的供應商都集中在同一地區,將如何是好?不要認為那些災害發生機率很低或距我們很遙遠,2011年泰國水災、日本大地震,不是歷歷在目?


4.執行切重要害的履約管理

外包最大的風險之一,來自於專案成員認為「承包商可以自行搞定外包的所有任務」的幻想。欲使外包案成功,甲乙雙方都要投注心力在外包的工作上,特別是溝通的工作。對於甲方而言,就是落實履約管理。然而,履約管理不是要對外包商鉅細靡遺地全盤掌控,而是進行關鍵性之監控,例如:要求乙方提出「以里程碑為基準」(Milestone-based)專案現況報告、定期監控工作進度、定期提出相關之專案文件。甲方可以視情況指定乙方之負責人或關鍵性成員,但要留給乙方足夠空間去組成團隊以及履約之作法。有些甲方會過度要求乙方,例如:採用甲方之內部工作流程,這樣往往造成乙方之困擾,對雙方反而不利。甲方若能有效率地監督,同時留些空間給乙方,不但有助於乙方提升效率,也可大量節省甲方赴乙方進行監控之差旅費(在國際外包的案例中,此部分差旅費往往是專案成本超支之主因之一)。


5.注意時程、時程!

「時程延誤」,是我們的專案被外包作業絆倒的主因之一。至於為何造成時程延誤?幾個主要原因列舉如下:

■乙方為爭取承包機會,於其計畫建議書(Proposal)上做了不切實際的時程規劃

■對甲方之需求未能完全瞭解

■乙方專案團隊執行能力不足

■甲乙雙方溝通不良


為了防止時程延誤,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在合約條款上規定「延遲罰款」,而且不僅僅是在最後「交貨延誤」的罰款,還要在幾個重要里程碑中設定「延遲罰款」。這個方法可以促使乙方在履約過程中,戰戰兢兢地執行其工作,而不致於在最後一刻才發現「大勢已去」的窘境。另一方面,佐以鼓勵方式,於合約中明訂:如果乙方提早交貨(當然要符合品質),則給予適當之獎勵。如此鞭子與胡蘿蔔並用,將使時程延誤之風險大幅度降低。


另外甲乙雙方都須共同配合的是:防範「範疇潛變」(Scope creep)的發生。世界上有為數眾多的「範疇潛變」,是由甲方專案成員發動,乙方為保持良好關係而勉強吞下,其結果往往造成時程延誤。實務上,甲方專案難免有範疇變更的情形,但必須透過PMBOK的「執行整合變更控制」流程來處理,才是最佳之作法。


波音公司的前車之鑑,適用於不同領域、不同規模的專案,若能把握以上原則來駕馭精力充沛的野馬,則我們就可以順利地乘上這匹千里馬,協助我們朝專案目標邁進了!

--------------------------
※ 摘自 http://www.uuu.com.tw/public/content/article/120130tips.htm
    原作者:張憲中 精誠資訊 恆逸教育訓練中心 資深講師

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高雄之光 再次照耀全球**~~全球最美地鐵站 ! 高雄美麗島亞軍

知名的美國旅遊網站,票選出全球15座最美的地鐵站,結果高雄的美麗島站以及大型的玻璃公共藝術光之穹頂搶下第二名,而中央公園站則是以造型雨庇,還有大片的綠地植栽勇奪第四名,15個名次,台灣就包辦兩個。



一大片的彩繪玻璃光穿透過不同顏色的玻璃色塊展現出不同的形象,連大型的圓柱都被彩繪玻璃包覆,有著歐洲古老教堂。那神秘的彩繪窗戶般的這個地方,高雄捷運的美麗島站的光之穹頂是義大利水仙大師的創作。

用了4500片的玻璃上彩拼接而成,每個旅客穿梭在這裡,一個個都會為它停留讚嘆拍照記下這美麗的公共藝術。還有旅遊團特地帶團來這裡參觀,現在說它美麗的不止旅人遊客,在美國知名的博客旅遊網站票選全球前15名最美的地鐵站中,高雄美麗島站勇奪第二,除了炫耀的光之穹頂之外,還有這四座以祈禱為意象的玻璃為帷幕,也是把美麗島站擠進亞軍的焦點。

不過除了美麗島站還有這一個中央公園站也很爭氣,以白色飛揚的雨庇搭配大片綠化植栽,以及直聳而上的扶梯開闊的地鐵空間搶下第四名。

每天有350萬人次流覽的美國博克綠遊網站,這一次票選出最美的地鐵站第一名則是這一個位於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婁的戰神廣場公園站。

位居第二的就是台灣高雄的美麗島站,第三名的是新加坡的樟宜機場站,第四名是台灣高雄的中央公園站,第五名則是北韓平壤的復興車站。前五名當中,台灣就拿下的兩個名額。美麗島站的真的是名副其實的美麗和中央公園站再次在國際上發光,讓全世界看到了雖然小但是卻很美很美的台灣。


2012.01.29【華視新聞╱報導】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6866169.shtml
影片連結 http://video.udn.com/video/Item/ItemPage.do?sno=324-233-2F3-2B343b4-233-2B323b3b30304-2334

(: 寵物不治哭斷腸 飼主也送醫 :)

有老闆看到員工以寵物生病或死亡為由請假,覺得很「瞎」。不過,獸醫師表示,曾有主人帶寵物急診,得知回天乏術,哭得差點斷氣,被救護車送醫急救。

亞馬森動物醫院院長劉尹晟指出,寵物主人的心情及性格,常會被主人投射成寵物的問題。

他舉例,曾有名女子帶寵物求醫,她形容寵物看起來很憂鬱、不太動,擔心是不是因為她剛和男友分手,寵物看不到過去常見的男友,才會悶悶不樂。寵物醫師檢查發現,其實是寵物感冒了,才顯得沒精神。

還有一位平常就覺得被周遭很多人欺負、迫害的老婦人,覺得飼養多年的寵物突然不想吃東西,她跟獸醫說,懷疑寵物被人下毒、餵符咒。醫師檢查發現病因是寵物「發情」,跟老婦的擔心完全無關。

曾有一家人都很疼愛一隻狗,有一天老奶奶發現狗不見,接二連三詢問媳婦、孫子「狗跑那裡去了」,得知生病住進寵物醫院,晚間一家人還跑到寵物醫院「探病」。

有寵物被送到醫院急救,醫師緊急手術,仍宣告不治。寵物主人得知後,在醫院哭得喘不過氣,嚇得寵物醫院的醫護人員急叩救護車,將寵物主人送醫急救。

還有一家人因寵物年紀太大,重病後怎麼救都救不回來,全家到醫院守著、看著寵物嚥下最後一口氣時,老老少少哭成一團。

※ 摘自 【2012/01/28 聯合報╱記者蕭白雪】
    http://www.udn.com/2012/1/28/NEWS/NATIONAL/NAT5/6864961.shtml

醫二三事/在高科技醫學前

正子攝影(PET)與核磁共振(MRI)對早期肺癌篩檢「一點用也沒有!」這是國內多位重量級肺癌專家,對坊間不斷鼓吹高價健檢的駁斥。

這些檢查是否完全「一點用都沒有!」及濫用「葉克膜」等所引發的無效醫療,在學術上容有不同論爭;但是,醫界大老愷切陳言的背後,有一股深沈的反思。

醫學進步 人不再感覺健康

醫學技術太複雜,病患與民眾的知識跟不上醫療專業人員;在專業面前,我們顯得渺小,以致對這些新科技投以太多莫名的期待。除了價錢是我們可以衡量的指標外,普羅大眾無法、也無力掂量這些高科技的能耐。

醫療專業本應以病患利益為最高考量,若醫療專業人員有意無意地利用這種知識優勢,藉民眾對健康的渴望,催眠病患、誇大療效,其實已與「創造疾病」無異。赫胥黎(Aldous Huxley)說,「醫學已經進步到不再有人健康!」在高科技醫療面前,我們更惴惶不安!

「販賣疾病」,其實不是什麼新鮮名詞。2002年,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刊載的一篇調查文章,即指一家公關公司,為將一種疾病形塑、定位成「人人相信且具體的一般疾病」的過程;試想,若藥品的銷售對象可以從「病人」擴張至「一般正常人」,讓適用族群及人數成倍數成長。

讓健康人輕微生理變化,被重新定義為「可能已經生病」,或將臨床上用處不大的高貴檢查、檢驗,神化其功效;易言之,這行銷策略不只要爭取病患認同,還要向健康人招手,從而「發明」了一個本不存在,或可忽略、或根本無意義的疾病,市場利基就這樣被擴大了。

這類手法並非只在顯而易見的行銷活動上,甚至深入學術圈中,民眾甚至政府單位,賴以信任的學術研究天平因而傾斜。

先打草稿 再找作者?

2000年的調查,近六成的醫學研究是藥廠資助,有些研究團隊的贊助者或資金往來名單,長到連刊登的期刊沒有足夠篇幅登載。研究資助者對研究者與研究成果的影響,更也斧鑿可見;1998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刊載一篇調查顯示,受特定藥廠贊助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對該特定藥品有很高比率都是正向的,類似的研究結果,在BMJ、JAMA等頂尖醫學期刊都可發現。

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就以封面故事「先打草稿再找作者(Draft Complete,We Just Need An Author)」,譏諷這類學術加持新藥的操作手法。

更耐人尋味的是,有些做出來的研究結果,明明不利於資助廠商,研究者在撰寫結論時,還可轉向成有利於出資的醫藥廠商。2007年,BMJ另一篇回溯性的研究顯示,修改結論的方式以在單一贊助廠商時最明顯,原本只有55%的文章有利於贊助廠商,修改後變成92%,即有37%的研究論文的結論被「轉性」;但是,可對比的是,若是非營利組織資助的研究,這種「結論轉性」的現象就完全不存在。

商業包裹醫療專業

這些反思研究也讓學術期刊與相關單位誠惶誠恐,擔心中立客觀的學術研究變色,影響的不只是學術聲譽,更是社會大眾的健康福祉;因為這些學術報告的最終目的,可能被拿來影響政府及民眾認知。

商業牟利包裹在醫療專業裡,挑動民眾對疾病最深層的恐懼,及病患對健康最卑微的渴望裡,創造出驚人的商機;在神聖的白袍裡,有更深的期許。


-------------------------------------------------------------------------
※ 摘自 2012.01.28【聯合報╱張耀懋】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HEALTH/HEA2/686469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