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9日 星期日

從 Linsanity 林書豪 學習如何 情緒管理 以及 面對挫折和失敗

【I hate losing 激情中跌一跤 成長的第一步】

 這是一個我沒見過的林書豪,這一次的書豪有夠Man。

看得出,書豪有點生氣了,有點不爽了。但是不知怎麼的,以前連勝的豪小子,那個看起來總是像個稚氣未脫的大男孩,在初嚐敗戰之後,舉手投足突然像個成熟的大男人。

看一個運動員真正的心理素質,不是看他如何面對勝利,而是看他如何面對失敗。對於自己的表現,林書豪比任何人都要嚴厲地批判自己,毫無保留,這讓外界有機會看到他另外一面。而這一面呢,我必須說,還真有魅力,而且一點也不像只有廿三歲!


算一算林來瘋瘋了多久呢?算寬一點,就是從他第一場爆發到現在,將近兩個禮拜。但是我好像覺得我跑他的新聞跑了一個月。每天在網上蒐集他的資訊要花上好幾個小時,採訪回到家看體育台的報導可以看一整個晚上,說沒有在精神上透支是不可能的。

更不要說那個一直用命在打球的林書豪。除了打球,還要應付每天的林這個、林那個。然後呢?第二天,又要面對林又這個、林又那個。第三天,還是要再來一遍。這種疲勞轟炸,就算如同他自己說的,並沒有影響場上表現,但是也該厭煩了吧。所以有記者乾脆直接了當的問,是不是輸一場,也不錯,讓過熱的林來瘋冷卻一下。

不,書豪小子說:「我痛恨輸。」這句短短的I hate losing,有夠酷。不只是這句話酷而已,當他批評自己失誤太多、太不小心、沒有耐心,劈劈啪啪地一大串時,那種勇於面對自己弱點的態度,比開口閉口上帝的林書豪更加真實與勇敢。

俗話說,人貴自知。豪小子都知道自己錯在哪,這是改善的第一步。另外他展現了領袖風範,就是成功了都算是他人的功勞,失敗了把帳都算在自己的頭上。那一句,「之前七勝都算是我,那這一敗也是該是我的,我沒話說。」聽了這句話的人,更沒話說。豪小子輸的時候跟他贏的時候一樣,真是爽快!一點也不拖泥帶水。

就像他的教練丹托尼所說的,沒有人會一直贏。年輕人畢竟是年輕人,會犯年輕人會犯的錯,重要的是如何從錯誤中學習。

這一點,教練可以放心,林書豪已經在推特上這麼說了。然後再豪語一句,我們星期天見!好小子,星期天,就看你的了!

※ 摘自 2012.2.19【中國時報/龔邦華/現場直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10575/112012021900096.html
---------------------------
~增補~

【林書豪輸了 和偶像一起克服挫敗】

林書豪吃敗仗,無緣八連勝,球迷心碎。專家建議,正好藉機學習與偶像一起克服輸的感覺,再站起來,才是真實的生活。
 
振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臨床心理師劉怡君表示,只要是比賽,必定有輸有贏,球迷與偶像一起克服挫敗,就像在生活中會面對挑戰一樣,是最好的學習機會。
 
三軍總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葉啟斌建議,球迷最好重點放在追求榮譽、積極搶分的精神,而非計較成敗,才不會影響情緒
 
縱使輸球,「林來瘋」旋風也吹進診間,連精神科醫師都把豪小子故事,當成激勵患者教材。
 
「林書豪將不可能,變成可能。」馬偕醫院兒童青少年心理主治醫師臧汝芬說,門診不少年輕人遇到挫折就退縮,成天哀聲嘆氣,她常用林的故事鼓勵患者腳踏實地,即使有能力,若不努力永遠沒機會
 
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不只候診區有人討論林書豪,他也以林書豪為例,鼓勵工作不順的焦慮症或憂鬱症患者永不放棄
 
開業身心診所醫師吳佑佑說,談論患者熟悉的人,他們才能感同身受。其實林書豪是吳佑佑姊姊的兒子,她雖不願多談,但近來也會以林為例,開導孩子即使不被認可,也要肯定自己
-------------
【林書豪掀英雄崇拜 過頭當心妄想症】

尼克隊「哈佛小子」林書豪,今日對決黃蜂隊雖吃下敗仗,無緣八連勝,但最近在國內外掀起的「林來瘋」旋風,讓不少人將他視為英雄崇拜,精神科醫師表示,崇拜偶像雖是人性一部分;但若愛慕到出現不實幻想,情緒起伏過大,可得提防有躁鬱或妄想症。

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說,崇拜行為是人的天性,但有躁鬱症、妄想症等精神病史患者來說,一旦迷上偶像,可能出現令人無法理解的特殊舉動。他說曾收治一名年約卅歲,有慢性精神分裂症的女病患,因迷戀周杰倫,逢人就自稱自己是周董的「祕密情人」;還堅信周杰倫唱的每首歌,都是在向她告白;後來住進療養院,只要見周杰倫上電視,就緊握遙控器,不准別人轉台。

不過今日林書豪挑戰八連勝挫敗,讓不少球迷心碎,振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督導臨床心理師劉怡君表示,只要是比賽,必定有輸也有贏,面對偶像受挫,球迷不該以成敗論英雄,學習與偶像一起克服輸的感覺再站起,才是真英雄

國泰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宇記提醒,把林書豪的成功特質轉為正向激勵,可作為自我期許;但若過分崇拜導致失眠、暴食、厭食、異常亢奮,或有脫離現實幻想,且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社交等,得當心可能有躁鬱症或妄想症。
--------------------------------------------------------
※摘自 2012.2.18~19【聯合報╱記者陳俐君、張嘉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